【這一年,商業思維學院給了我三把鑰匙。】
去年,經歷了好多情緒壓力與勒索,
過去以為健康的心理,可能都在這一年消耗殆盡了。
一方面,為了逃避情緒,我開始找一堆家教上,
另一方面,
突然,我也發現,
我好像要開始學著慢慢接手公司的事,
但是,我什麼都不懂。
一個高中第三類組,大學食品科學系的我,
我只知道去氧核醣核酸、不飽和脂肪酸、三酸甘油脂,
也不愛看課外書,去書店只看「英文書」與「海賊王」,
連什麼是TA我都不知道,一直以爲是「他」的網路用語(遮臉
為了學習商業的知識,我開始上網搜尋「商業課程」
在兩個禮拜各種google和fb搜尋後,
我找到了『商業思維學院』,
開啟了這一個驚喜的一年的開始。
還記得始業式的時候,
我坐在台下,大家一直在為各個導師與Gipi院長歡呼的時候,
我滿頭問號,想說到底是誰?為什麼我都沒聽過!
那時候隔壁的同學問了我一個問題,
為什麼你會報名呢?是為了哪個老師?
「ㄜ 因為我想學商業知識,老師我都不認識欸」
(覺得十分慚愧XDD)
你可能會想問,是哪三把神奇鑰匙?
1. #第一把,思維鑰匙:
a. 商業知識:
-日更
從每日文章(以下簡稱日更)開始,我漸漸了解什麼是商業的本質,老師一路從財報、營運、策略、敏捷講到產品定位、成本、營收、數據化,一整套內容讓我對商業認知從0變成0.1。
-case study
不只要會看文章,還要會分析上市公司的財報,在每一次跟夥伴的討論當中,我們更加釐清現況,也把所有的可能性寫出來然後跟老師討論,也能夠得到不同的見解與看法。在這之中也考驗團隊的合作的默契與技巧。在此真的很感謝我能身在44組QQQ,每次case study因為有你們都讓我覺得學習很快樂很有動力(告白中
-社課
讓我認識了很多產業的大神,從品牌定位、創業心路歷程、產品經理、商業開發、文案寫作、甚至到數據分析,都讓我有更深一層的體悟,也讓我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可以慢慢學著應用出來。
-hands-on project,讓我有機會從0到1真的做出一個產品,其實是非常感動與欣慰的!也因為這個計畫,現在我在研發新產品的時候,心中有一套模板,或許還沒有應用的很好,這就只能期待明年的產品經理系列課了❤️
b. 情緒:
過去我總是逃避情緒,還以為這就是所謂的『堅強』。
-不逃避而感受它
不再害怕負面情緒的出現,因為它給了我們更多的資訊與機會,去了解自己。
-分析它理解它
在這一年中,我試著去挖掘自己的內心,慢慢的去還原我現在行為與想法的源頭,好像找到原因以後,突然就釋懷了。
-放過它
不再緊緊抓著情緒不放,換個角度或是用更理智的心情去對待生活上的各種大小事。
c. 未來規劃
-OKR
一月的實作課是我第一次知道什麼是OKR,我也第一次發現原來,我的人生並沒有自己想像的有規劃。
我從前喜歡把五年十年目標訂出來,卻沒有細分出KR,所以不斷的重新制定與規劃,我每年制定目標,人生卻真的沒有什麼進展。
直到我知道關鍵環節其實是在『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我每個月、每週、每天要做什麼?然後重複地審視自己的達成率』,也就是老師一直在強調的『迭代』。
-實踐的能力
其實我以前都是三分鐘熱度,我很愛到處接觸新東西,卻也沒有毅力堅持。但是在學院這個『學習狂熱的社群』大家互相激勵的氣氛,讓我不知不覺也堅持了好久!記得之前21天挑戰,開啟了我對自己有了不同的認知。
-擁抱不確定性
我在這個規劃與敏捷調整的過程中,慢慢的我了解,沒有東西是完美的,也沒有規劃是不會被調整的。
理解這個規則以後,看似我一直沒有達到理想目標,但我其實是一直在往前的。
能讓自己面對與接受不確定性,正是最大的進步。
d. 價值觀
-對教育
我一直都對教育有著無限熱忱與憧憬,
一度被各種無良補習班的文化讓我覺得失去信心。
覺得做教育好像只要扯到商業,就一定要那麼無良,眼裡只有錢。
但是院長讓我看到不同的希望。
我知道在商業世界中,想賺大錢,很難在良心與利益當中取得一個平衡點。
想這麼做不是累死自己,就是最後熱情被現實燃燒殆盡,然後放棄這條路;
不然就是最後還是選擇同流合汙,賺快錢。
但是院長真的讓我看到了那個平衡點,
雖然感覺真的非常累,但是卻可以總是不妥協自己的初衷,
真的令人非常感動。
-對學習
我從前覺得犯錯與改正都是一件很丟臉的事,因為那代表著能力的不足,
但是我從學院裡學到,錯誤是種『機會』,
讓我們把人生當中不同的洞慢慢補起來。
一但能夠把所有的洞都補起來了,那時候才是累積的開始。
也讓我在這個途中慢慢地能夠打開耳朵,
聽進去別人的意見與不同的觀點,
讓自己的視野變得更廣。
-對思考
從前我也是一個不太會思考的人,不是不喜歡,
而是不知道要怎麼去思考。
自從學院的課程慢慢的教會我使用各種框架引導思考,
自己也慢慢的歸納出自己習慣的思考方式。
常常會開始喜歡分析各種問題,
不管是工作上或是生活上,
連談個戀愛也要分析老半天(中毒?
2. #第二把,生活改變的鑰匙:
a. 時間管理
-OTPR的周迭代,這是院長最近推出的書籍,
目前實踐到第三週,
最有感的部分就是能夠開始覺得生活慢慢的有掌控權,
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以後,徬徨的時間就會漸漸減少了。
b. 讀書
-從完全不讀書,到現在看到什麼書都想讀,讀完就想寫心得的重度成癮。
我還記得院長在始業式的時候告訴我們
『作者把他的知識體系整合成一本書,那可能是他畢生的所有經驗的精華』
我瞬間覺得,對欸而且一本書才幾百塊!
後來我漸漸開始接觸讀各式各樣的書,
然後不斷的腦洞大開,
那種感覺是什麼感覺呢?
就像『露西』的感覺~
c. 寫作
-以前高中作文技巧半句都不記得,
但是看著學院每個老師都一直強調輸出的重要性,
就越來越不敢輕忽這個習慣,
這個習慣最近也從覆盤與迭代當中慢慢建立了。
3. #第三把,交友圈改變的鑰匙:
a. 感情狀態改變
-偉哉學院讓我認識一個非常棒的人,
願意跟我一起學習、一起成長、
一起過著不是20幾歲年輕人的生活。
我們很累,但卻很踏實很快樂。
b. 人脈
-從小組到社團到區域,只要你想廣交人脈,
多得是活動跟課程可以參加,
學院的同學也是個個身懷絕技,非常值得互相學習。
我也在小組、社團、區域、hands-on project,都遇到了很棒的夥伴!
說了這麼多,如果你問我什麼是『商業思維學院』?
我其實不知道學院的定位是什麼,
因為它並不只是一個課程,
有些人說學院是一個『邪教』,
我想真的是,它讓我整個人生變得不同,
從一個不看書到最後愛書成癡,
從一個不寫作到最後養成每天寫作習慣,
從一個完全不懂商業到現在可以聽得懂並給點自己的見解,
從一個逃避情緒到現在可以接納並慢慢調適,
從一個人到現在變成兩個人,
這一路上,非常慶幸我遇到了『商業思維學院』,
讓我擁有一個很不一樣的26歲。
這當中,我想最感謝的就是各位老師跟幹部的努力,
沒有你們,我沒有這個機會做出這麼大的轉變,
也沒有機會遇見生命中這些重要的人,
偉哉院長,偉哉學院,
用心的程度總是讓驚呼連連。
祝商業思維學院一週年快樂!
期待明年繼續相見~~
#讀之有用
#商業思維學院1歲了
#商業思維學院生日快樂
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,追蹤數超過1,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-節目主持人-影音頻道,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,本集主題:「真正活一次,我的冒險沒有盡頭!從北越橫跨柬埔寨,一場6000公里的摩托車壯遊」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: 黃禹森 本書特色: 「人生沒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數」 樂壇大師──李宗盛這麼說過。 而黃禹森帶著相同的信念, 用60天、35,000元、超過6,000公里路途 騎著一台摩托車...
高中第三類組 在 移民美國拿綠卡、工作美國不煩惱。給孩子未來、圓夢國際。留學美國免高學費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《 在美國 什麼樣大學主修的人適合當醫生? 》
在台灣,醫學系主要是給選「第三類組」的高中生去考的;
美國是「後醫制」,也就是唸完大學以後,才能考醫學院。
只要你在大學修過與生物等相関科目,
至於唸什麼科系並沒有限制,也不是那麼重要。
根據美國醫學院聯合會資料顯示,
人文相關科系畢業生錄取醫學院的比例最高, 達46%,
人文相關科系畢業生在MCAT(美國醫學院入學考試)的平均成績也比生物系畢業生還高。
生物學系畢業生錄取醫學院的比例只有38%。
結論,想當醫生,在大學時期,不一定要唸理組,文組的表現也不錯。
惟,美國很多醫學院只招收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人,
也就是說,沒有綠卡,連申請的資格都沒有。
台灣醫學院一年大約招收不到1,200名新生,
若想考美國醫學院,是不是先取得綠卡再說?
#www.ampac-visa.com,
#美國生活,#美國留學,#美國工作,#移民美國,
#綠卡,#EB3c非技術性勞工移民,#EB5投資移民,
高中第三類組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
【誰最適合當醫生?】#其實不分文理組
在台灣,想考醫學系就選第三類組,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。至於文組,很多人覺得是給數學不好的人讀的;網路上甚至不時看到「文組畢業不意外」這樣子嘲笑式的發言。
但作者來到美國後,才發現這裡的醫學生組成,完全顛覆台灣人的想像:他們在讀醫學院之前,大多讀過其他專業,且往往與三類科系無關;這樣的衝擊,讓作者開始反思什麼樣的人適合當醫生?那些特質真的和理組「密不可分」嗎?→
▍6 月徵稿:各國理財術大盤點 → bit.ly/3f3PnY3
▍Follow us on LinkedIn→ https://www.linkedin.com/company/crossingtw/
▍最新季刊《世界教我的「疫」堂課》 → bit.ly/2YEleJO
▍2020 換日線年度套刊 → bit.ly/2WTKF9n
高中第三類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-節目主持人-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
本集主題:「真正活一次,我的冒險沒有盡頭!從北越橫跨柬埔寨,一場6000公里的摩托車壯遊」新書介紹
專訪作者: 黃禹森
本書特色:
「人生沒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數」
樂壇大師──李宗盛這麼說過。
而黃禹森帶著相同的信念,
用60天、35,000元、超過6,000公里路途
騎著一台摩托車,踏遍東南亞
這也是一場與自我對話的冒險之旅,
如巴西革命家切‧格瓦拉,以摩托車旅行,
以青春和熱情探索世界,重塑內心對世界及生命的認知;
在這有限的生命中,突破自我設限,找出自己的生活之道,
對他而言,這樣的人生,才叫活著!
看似過著「不務正業生活」的一位八年級生,在大學畢業後並未遵從父母期待,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打拚。他不慌不忙,依循自己的步伐,從家教兼職開始累積旅費,規畫著一場充滿青春、熱血的「窮遊之旅」。
原本不會做的事,都學會了
深處偏僻之地,僅有的一雙鞋,卻「開口笑」了,
強力膠補完就繼續穿;衣服穿到破也得自己縫補做手工;
修理不間斷故障的二手摩托車更是不足為奇。
挑戰自我的極限
一台摩托車、一個登山包,一顆樂於挑戰的心!
在語言不通、人生地不熟的國家,
遇見重裝警察臨檢、被大卡車夾擊!
荒野暴雨中拋錨、吃令人聞之色變的黑蜘蛛?
因為成長,變得無所畏懼,用心體悟所見所聞
突破自我設限,勇敢向前騎!
作者簡介:黃禹森
1994 年生於文化美食之都─台南,
是天生反骨的浪漫雙魚。
成大中文系畢業,高中時卻是第三類組。
內建拒絕墨守成規的冒險精神,
總是對眾人習以為常的規範離經叛道。
喜歡嘗試新鮮、挑戰未知而無法定下來,
才知道原來被逼著工作比被逼婚還麻煩。
每天一定要發自內心笑三次,才能保持腹肌。
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人們總喜歡拚酒,而不拚鮮奶茶。
無時無刻探索著存在於生活中的最大可能,
所以三不五時會做出一些旁人無法理解的瘋狂行為。
期盼能永遠忠於自己,畢竟在這世上最不該被辜負的
──是我們自己。
著有《澎湖有什麼好玩》

高中第三類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-節目主持人-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
本集主題: #洄瀾光影油畫展 #温宛菁專訪
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,循著童年的記憶,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
左手拿解剖刀,右手執畫筆
藝術家温宛菁,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,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,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,但直至研究所畢業,卻未畫出任何一張人體素描。之後,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,手持解剖刀,在螢光顯微鏡下解析細胞的生命奧祕。某日,偶然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,後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,運用彩筆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,而成為左手拿解剖刀、右手拿畫筆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「藝術玩人」。近年,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住民生態智慧,而常回到母親的故鄉 —花蓮,追逐燦爛的陽光,留意尋常的美景;更恣意揮灑畫布,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。
對於外婆的依戀.對於光影的迷戀
温宛菁,台北人,但從小就和台灣東部有著不解之緣,對於光和影一直都有一種深刻的迷戀。記憶中,艷陽下,東部外婆家的樹木與光線交織而成瞬息萬變的投射,總能讓她蹲在樹蔭下癡迷許久;而對於外婆的依戀猶如對光影的迷戀,外婆過世後,院子裡的草木就成為一種對人的追憶,宅院裡斑駁牆面上的海棠花在光與影、虛和實之間搖曳,彷彿是外婆的一生,即便身處困境仍然保持著生命中的彈性。
外婆是道地的傳統客家婦女,十九歲時隨著外公從西部到後山打拼,大半輩子就這麼在花蓮的鳳林小鎮上落地生根。宛菁印象中的外婆慈祥婉約,寡言多能,喜歡蒔花養草;外婆和外公好像比賽似的在前後院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。時常跟著任教職的母親回鳳林的宛菁,在那兒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,就連小時候得了腸病毒,也是回到這個小鎮上休養。於是在這幢日式宅院綿生的記憶裡,外公的蘭花、外婆的海棠花,孕育出宛菁的第一件與第二件感人的作品。
不引人注目但保有獨特的美感與生命歷程
在油畫作品中,藝術家想要表現的不是壯麗遼闊的東部風景,而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小片光影。記憶中的花蓮生活,是從吃完中餐開始,趁著外公睡午覺的當兒,鄰家玩伴會聚集在蘭花架下玩沙泥。宛菁卻愛一個人踩著腳踏車,跑出小鎮亂晃,有時來到中央山脈山腳下,蹲在一棵棵不同姿態的大樹底下觀察光影,享受著光影交織的虛實心境。
藉由對於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於外婆的思念,宛菁循著外婆行走過的足跡,畫出當下心情的悸動。她說:「庭院裡牆頭上的那一株海棠花隨風飄逸,很像外婆的人生,不名貴不顯眼,但卻堅忍不拔,我的畫作中那種寧靜其實是在訴說外婆給我的安心感。」十二年前外婆過世時,宛菁感覺頓時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心靈支柱;直到如今,每次回到日式老宅院中,就彷若看見那位安靜的坐在屋子裡,將世界隔絕在外,專注踩踏著縫紉機的外婆。對於宛菁來說,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光影。
從理性科學到感性美學
溫宛菁從小就喜歡塗鴉,小學到高中,常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,但由於家族親人的期待而念了第三類組。從中興大學的生命科學系到台大研究所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,再到中央研究院的基礎醫學研究,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總是讓她非常忙碌,幾乎鎮日窩在實驗室裡埋首做研究。直到幾年前的某個假日,媽媽請她陪著一位學生去「拉丁區畫室」學畫,沒想到啟動了她學習油畫的興趣,因此而遇見了油畫啟蒙老師—沈辯。相距這件事之前,宛菁最後一次拿畫筆是在大學時的國畫社揮毫,無疑的,油畫媒材對她而言是全新的接觸。只要周末得空,她就會趕到畫室習畫。沈老師指導的不只是繪畫創作上的技巧,還有對於美的感受和認知,還常下書單讓宛菁多方面接觸藝術領域。拿起油畫筆的那一刻,生命中最重要的光影—日式宅院、外婆的身影油然而生,於是就這樣陸陸續續畫出了記憶中的依戀。第一件作品「外婆的海棠花」讓她在畫中揣摩了許久許久,終至感動到落淚;第二件作品「外公的蘭花」也是她在忙碌的實驗室生活之暇緩慢地完成的。
30歲那年的低潮與轉機
實驗工作有段時間非常忙碌,以至於很久沒去畫室習畫。某天,沈老師捎來一個令宛菁驚喜的消息,沒料到擱置在老師家的畫作居然被某位畫廊經紀人欣賞,並問是否有意願辦個展。温宛菁和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,只是一笑置之,但時隔半年後,因為夜以繼日的實驗工作和心理的壓力,讓宛菁的身體不堪負荷而造成胃出血,正好此時也被教授告知在中研院努力多時的實驗失敗。頓時,宛菁的心情跌入幽谷,原以為自己會一直順遂的走這條喜歡的路,沒想到在這時候遇到了瓶頸!人生的低潮讓宛菁有些喪志失意,此刻半年前的一笑置之湧上心頭,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要讓30歲的自己做點不一樣的事情,於是便規劃了自己嶄新的人生方向——先畫出心中的感動吧!
與東部的機緣,被踢離原本的軌道
在研究所灰心喪志的那段時日,宛菁心中的鬱卒難解,於是常跑去她最熟悉的東部海邊沉潛,蒙受燦爛陽光的撫慰。沒想到因此慢慢地與東部的原住民部落有了連結,而開始認識了令她著迷的原民文化,起初是受人之託寫了東部的部落故事,後來因為東部發展條例的討論而變成義務志工。有一段日子,白天她在中研院趕實驗,晚上則是趕去參加「東部議題」校園巡迴的分享講座;而在NGO組織裡認識的老師也邀請她一起做宜花東的能源研究。諸多的機緣讓溫宛菁被踢離原本的軌道,嘗試了許多新的可能性;但她認為自己並沒有放棄生物醫學研究,只是單純的希望透過展覽,將這些年對於東部的光影、親情的追憶呈現出來,將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。(文:金車文藝中心)
温宛菁簡歷:
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,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,但直至臺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,卻未畫出一張人體素描。之後,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,用螢光顯微鏡試圖解析肉眼看不見的生命奧祕。某日,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,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,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,成為左手拿解剖刀、右手拿畫筆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「玩人」。
近年,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民生態智慧,常在東部追逐燦爛的陽光,留意身邊的尋常之美,而恣意揮灑在畫布上。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,與一起生活的人分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