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件輕衫 挑戰千山|Part2
每天挑戰不可能、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
15歲的時候,到台北念北一女是我最大的夢想,高二也如願進了樂隊,選擇就讀第三類組,大學考上台大大氣科學系,那時電腦還不普及,所有氣象預測都靠計算公式,準確度也不高,我覺得大氣科學非常虛無飄渺,有一天經過隔壁教室,停下腳步聽了一堂民法課,老師談的都是人的權利義務,和生活息息相關,從那一天起,我就決定要轉系到法律系。
台大的校風自由讓我受到很大震撼,大二轉到法律系之後,就發生野百合學運,法學院全面罷課,同學都到中正紀念堂靜坐,我也去了,還跟家人吵成一團,因為刑法一百條修正案六年不跟哥哥說話,原來,挑戰威權的思想,早在我的血液裡翻滾!那時我有些課不敢翹(因為我轉系,所以只能大一、大二的課同時上),也因為這樣改變了我的人生。
我永遠記得那堂課是債編總論,平常大禮堂有一兩百個學生,罷課那天,教室裡只有七、八個學生,我也在教室等黃茂榮老師上課,黃茂榮老師是我心目中像神一般的人物,很少有機會這麼靠近老師,聽他說話,老師叫我們幾個人坐到他身邊,他有點哽咽地說:『你們也可以罷課到中正紀念堂去,在體制外抗爭,不過老師希望你們成為那個到體制內裡改變不公不義的人』,我很感動,所以從那天起我下定決心要成為那個在『體制內改革不公不義的人』,所以我要好好念書,才可以到體制裡面去!爭取民主也非關藍綠!
我非常喜歡法理學,大四時很想去德國念書,將來想當法學教授,我順利在三年內修完四年的課,也申請了學校,甚至訂好了機票,但那時爸爸剛退休,經濟負擔沉重,哥哥姐姐又都是軍人,其實我非常掙扎,同一時間律師高考放榜,取得律師資格後,我決定自己賺錢再出國念書,所以我一畢業就立刻投入職場,到一家小型律師事務所工作,工作很忙,一待就是六年!
轉到法律系是我人生的意外,命運安排我的人生轉折如此戲劇化,我常笑說我不太會做人生規劃,因為我規畫的都沒有做到,反而拼命在做一大堆規劃外的事情,當律師更是我想都沒想過的,但是我做到了一件事,就是我不怕任何挑戰,因為不去嘗試,永遠不知道有什麼可能,「勇敢嘗試、挑戰不可能」就是我人生的寫照!
#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
#不怕失敗勇於挑戰
#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
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,追蹤數超過1,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-節目主持人-影音頻道,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,本集主題:「真正活一次,我的冒險沒有盡頭!從北越橫跨柬埔寨,一場6000公里的摩托車壯遊」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: 黃禹森 本書特色: 「人生沒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數」 樂壇大師──李宗盛這麼說過。 而黃禹森帶著相同的信念, 用60天、35,000元、超過6,000公里路途 騎著一台摩托車...
第三類組 在 R&L 不合理一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
閨蜜家安排了一趟小旅行,說有一站是到福隆海水浴場讓小孩踏踏水,人不多很空曠蠻安全的,要不要帶孩子一起過去?
好啊好啊!小孩都超嗨超期待,一出門,居然開始下暴雨,但是都出門了,而且到了雨應該會變小,大不了撐傘走走~
但是為什麼沒有人跟我說從台北開去福隆這麼遠呢?
哈哈哈哈哈我以為半小時會到😂
#沒辦法我第三類組的地理不是普通的爛哈哈哈
在暴雨中開過了高速公路、山路、彎彎曲曲沿海的路,終於到了!原來半小時到不了😂
而且到的時候快五點了,但海水浴場只開到五點⋯⋯
我是豬嗎哈哈哈哈哈哈超阿達
你們知道後來怎樣嗎?閨蜜叫我去他們的飯店房間睡覺,我生理期來要我多休息恢復體力,然後就把我小孩帶去運動,所以我一個人!在又大又安靜的飯店房間!舒舒爽爽的睡了一場覺!
#尬的福隆一點都不遠 #幸福🥰
我就是看到小孩超想去的眼神,一時心軟就出發了
沿路暴雨的時候心裡一直罵自己是瘋女人,
幸好我有朋友罩我😍
#但最可怕的是半夜開回家整整一小時的山路
#有時整段路都沒有燈有時濃濃的霧 #搭配現在民俗月
#開到快哭粗來 #以後不心軟了!
第三類組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
[囂張,沒有落魄久]
(職場易經筆記-17)
吳亦凡,多數台灣人並不熟悉他。但是這兩天電視新聞的跑馬燈不斷出現他的名字,指稱他涉嫌性侵女性,甚至未成年少女,據說7年共33名受害者。從刑事拘留到檢方批准逮捕只經過17天,法界認為這等同於已經確認他的犯罪事實。在中國大陸,強姦是重罪,更別說未成年少女,有律師說最高可能判處死刑。
維基百科特別強調事件還在發展中,但是我們都知道,這樣的結果,就算未判死刑,幾乎可說一生毀了。台語說:「囂張沒有落魄久」,說的正是這類的事。
在中國大陸犯案的明星藝人,不論抽大麻的柯震東﹑逃稅的范冰冰……後來都難以有翻盤的一日。只要上網google,看看他們過去的照片,各個無不極盡的華麗燦爛,是天邊最耀眼的一顆星,閃到別人無法逼視。卻在瞬間從高峰享盡榮富貴,猛地摔下來一塌塗地,這在告訴我們什麼?無非這四個字:
盛極必衰﹗
不過也有明星藝人自始至終保持長青,在不同人生階段有不同的蛻變,雖然不再如日中天,卻每隔一陣子有作品端出來,刷新記憶。周杰倫是最典型的例子,他當年紅遍海峽兩岸,有小天王之稱,紅到未必是現在歌星能夠望其項背,卻是一直形象良好,從酷酷的周董到愛家的周爸爸。他怎麼做到的?還是四個字:
潔身自愛﹗
這兩個對照組天差地別,一個是恆星,永遠高掛在天際,只是隨著歲月時而浮出﹑時而隱沒;一個是流星,劃過天際,一閃而過,隨即消失在黑暗沈靜的大地,再也無人記得。
事實上,在職涯的發展中,看看你的周圍,是不是也分成這兩個對照組?一個是恆星型,浮浮沈沈卻一直在;一個是流星型,曾經被視為明日之星,卻再也不被記起。當然,還有第三類組,就是不曾閃閃發亮過,非得爬上玉山才能看得到的滿天星斗。不過做第三類組也不壞,無法大富大貴,倒也平安就是福。
而我們比較需要警醒的是,會不會成為一閃而過的流星?當人類越來越長夀,我們都會活很長,會越來越感到賺錢的重要,必須工作到很老,所以要想辦法紅很久。有一次謝金燕在IG秀出一張在家練健身,道出螞蟻腰的照片,只寫五個字:「為了紅很久」,道盡我們的心聲。
在易經裡,用兩個左右相鄰的卦來看,最能說明後者流星型藝人是怎麼走到今天這個地步,那就是第22的賁卦,以及第23的剝卦。從這兩個卦,在職場的我們也能有所啟示,學習到如何爬上高峰,又能保持不墜,延長工作夀命。
賁卦由上下兩卦組合,下卦是離火,上卦是艮山,但這不是火燒山,因為離火在這裡不是熊熊大火,而是帶著陰柔的火,是來給這座山打上蘋果光,讓山看起來炫麗耀眼。火帶來文明,讓人夜間讀書而有了知識﹑升火煮熱食物而有了美食,所以賁卦象徵文明。
接下來便會走向文飾,像是中秋節快到了,我們收到的月餅禮盒是不是一層又一層包裝?因為包裝能夠倍增月餅的價值感。明星藝人也是,是過度包裝下的產物,我們看到的明星藝人未必等於他們本人,有可能出現「文勝於質」的現象,讓我們看不到一個人的本質,而這個人也有可能失去本質。
包裝容易把人推向高峰,賦予權力,而權力帶來腐敗。比如吳亦凡被起底,2020年曾針對一個企業高階主管性侵養女4年發表意見,認為太可惡,應該嚴懲。問題是他從2013年起即緋聞不斷,為什麼他不認為自己也是一樣貨色?很顯然,連他自己都被外在的包裝給蒙蔽,患上大頭症,不知道他得到的一切都是外加的,而忘了自己是誰,這就是文飾勝於本質的結果。
賁的讀音是「壁」,你試想一面過度粉刷的牆壁,到最後會發生什麼事?開始剝落,油漆粉屑掉了一地,牆壁出現斑駁,不是嗎?所以賁卦的下一個是剝卦,指的是當一個人過度文飾,到頭來仍然會被拆穿,看到本質;或是說當一個人的能力名不符實,時過境遷,失去一些條件,便會被看破手腳。
剝卦也是上下兩卦組合,下卦是坤地,上卦是艮山,代表這座山是依附於地。請注意是依附,不是紮根,山自然是穩不了,一個颱風過境﹑一陣暴雨洪水,便帶來水石流,整座山垮掉。可怕的是剝落起初都是隱而不顯,從角落一個小地方開始,大家不會去注意,直到連根都爛了,已經來不及收拾。
再拿吳亦凡來說,他的剝落足足延續7年,新聞未曾斷過。因為他太紅,粉絲支持他,只要風頭避一下就過了,這使得他覺得沒什麼大不了,甚至可能認為是粉絲倒貼,自己魅力無邊。一般來說,男性每逢7年走一個大運,當7年一到,這座山再也撐不下去,整個倒塌。
難道遇到剝卦就無法可解﹑束手無策嗎?也不會﹗剝卦看似凶卦,其實代表人生的起落﹑成敗,是自然的現象。怎麼解?答案是「碩果不食」,也就是常聽到的「碩果僅存」,保留最後一顆種子,不要丟了﹑不要毀了,種在土裡,好好灌溉與滋養,來年它會一元復始,來到下一個復卦,萬象更新。
剝卦的下面有五個陰爻,只剩上面唯一的陽爻,足見暗黑力量逼進之強勁,真讓人有擋不住的挫敗感,可是記得無論如何,都要一絲氣息尚存,繼續努力奮進,後面仍然有機會東山再起。也就是說,不要放棄,撐下去,活下來。在職場也是一樣,遇到任何難關,咬著牙闖過去,後面便是雨過天晴。
結論來了,今天職場易經筆記給你劃兩個重點:
1. 當我們意氣風發時,要注意加強能力,以求名實相符,才不至於剝落衰敗。
2. 當我們失去光環時,請保住元氣,努力奮進,不要放棄,就能夠一元復始。
讀了本文有受益,請留言+1。
圖取自:維基百科
第三類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-節目主持人-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
本集主題:「真正活一次,我的冒險沒有盡頭!從北越橫跨柬埔寨,一場6000公里的摩托車壯遊」新書介紹
專訪作者: 黃禹森
本書特色:
「人生沒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數」
樂壇大師──李宗盛這麼說過。
而黃禹森帶著相同的信念,
用60天、35,000元、超過6,000公里路途
騎著一台摩托車,踏遍東南亞
這也是一場與自我對話的冒險之旅,
如巴西革命家切‧格瓦拉,以摩托車旅行,
以青春和熱情探索世界,重塑內心對世界及生命的認知;
在這有限的生命中,突破自我設限,找出自己的生活之道,
對他而言,這樣的人生,才叫活著!
看似過著「不務正業生活」的一位八年級生,在大學畢業後並未遵從父母期待,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打拚。他不慌不忙,依循自己的步伐,從家教兼職開始累積旅費,規畫著一場充滿青春、熱血的「窮遊之旅」。
原本不會做的事,都學會了
深處偏僻之地,僅有的一雙鞋,卻「開口笑」了,
強力膠補完就繼續穿;衣服穿到破也得自己縫補做手工;
修理不間斷故障的二手摩托車更是不足為奇。
挑戰自我的極限
一台摩托車、一個登山包,一顆樂於挑戰的心!
在語言不通、人生地不熟的國家,
遇見重裝警察臨檢、被大卡車夾擊!
荒野暴雨中拋錨、吃令人聞之色變的黑蜘蛛?
因為成長,變得無所畏懼,用心體悟所見所聞
突破自我設限,勇敢向前騎!
作者簡介:黃禹森
1994 年生於文化美食之都─台南,
是天生反骨的浪漫雙魚。
成大中文系畢業,高中時卻是第三類組。
內建拒絕墨守成規的冒險精神,
總是對眾人習以為常的規範離經叛道。
喜歡嘗試新鮮、挑戰未知而無法定下來,
才知道原來被逼著工作比被逼婚還麻煩。
每天一定要發自內心笑三次,才能保持腹肌。
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人們總喜歡拚酒,而不拚鮮奶茶。
無時無刻探索著存在於生活中的最大可能,
所以三不五時會做出一些旁人無法理解的瘋狂行為。
期盼能永遠忠於自己,畢竟在這世上最不該被辜負的
──是我們自己。
著有《澎湖有什麼好玩》

第三類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-節目主持人-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
本集主題: #洄瀾光影油畫展 #温宛菁專訪
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,循著童年的記憶,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
左手拿解剖刀,右手執畫筆
藝術家温宛菁,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,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,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,但直至研究所畢業,卻未畫出任何一張人體素描。之後,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,手持解剖刀,在螢光顯微鏡下解析細胞的生命奧祕。某日,偶然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,後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,運用彩筆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,而成為左手拿解剖刀、右手拿畫筆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「藝術玩人」。近年,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住民生態智慧,而常回到母親的故鄉 —花蓮,追逐燦爛的陽光,留意尋常的美景;更恣意揮灑畫布,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。
對於外婆的依戀.對於光影的迷戀
温宛菁,台北人,但從小就和台灣東部有著不解之緣,對於光和影一直都有一種深刻的迷戀。記憶中,艷陽下,東部外婆家的樹木與光線交織而成瞬息萬變的投射,總能讓她蹲在樹蔭下癡迷許久;而對於外婆的依戀猶如對光影的迷戀,外婆過世後,院子裡的草木就成為一種對人的追憶,宅院裡斑駁牆面上的海棠花在光與影、虛和實之間搖曳,彷彿是外婆的一生,即便身處困境仍然保持著生命中的彈性。
外婆是道地的傳統客家婦女,十九歲時隨著外公從西部到後山打拼,大半輩子就這麼在花蓮的鳳林小鎮上落地生根。宛菁印象中的外婆慈祥婉約,寡言多能,喜歡蒔花養草;外婆和外公好像比賽似的在前後院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。時常跟著任教職的母親回鳳林的宛菁,在那兒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,就連小時候得了腸病毒,也是回到這個小鎮上休養。於是在這幢日式宅院綿生的記憶裡,外公的蘭花、外婆的海棠花,孕育出宛菁的第一件與第二件感人的作品。
不引人注目但保有獨特的美感與生命歷程
在油畫作品中,藝術家想要表現的不是壯麗遼闊的東部風景,而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小片光影。記憶中的花蓮生活,是從吃完中餐開始,趁著外公睡午覺的當兒,鄰家玩伴會聚集在蘭花架下玩沙泥。宛菁卻愛一個人踩著腳踏車,跑出小鎮亂晃,有時來到中央山脈山腳下,蹲在一棵棵不同姿態的大樹底下觀察光影,享受著光影交織的虛實心境。
藉由對於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於外婆的思念,宛菁循著外婆行走過的足跡,畫出當下心情的悸動。她說:「庭院裡牆頭上的那一株海棠花隨風飄逸,很像外婆的人生,不名貴不顯眼,但卻堅忍不拔,我的畫作中那種寧靜其實是在訴說外婆給我的安心感。」十二年前外婆過世時,宛菁感覺頓時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心靈支柱;直到如今,每次回到日式老宅院中,就彷若看見那位安靜的坐在屋子裡,將世界隔絕在外,專注踩踏著縫紉機的外婆。對於宛菁來說,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光影。
從理性科學到感性美學
溫宛菁從小就喜歡塗鴉,小學到高中,常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,但由於家族親人的期待而念了第三類組。從中興大學的生命科學系到台大研究所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,再到中央研究院的基礎醫學研究,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總是讓她非常忙碌,幾乎鎮日窩在實驗室裡埋首做研究。直到幾年前的某個假日,媽媽請她陪著一位學生去「拉丁區畫室」學畫,沒想到啟動了她學習油畫的興趣,因此而遇見了油畫啟蒙老師—沈辯。相距這件事之前,宛菁最後一次拿畫筆是在大學時的國畫社揮毫,無疑的,油畫媒材對她而言是全新的接觸。只要周末得空,她就會趕到畫室習畫。沈老師指導的不只是繪畫創作上的技巧,還有對於美的感受和認知,還常下書單讓宛菁多方面接觸藝術領域。拿起油畫筆的那一刻,生命中最重要的光影—日式宅院、外婆的身影油然而生,於是就這樣陸陸續續畫出了記憶中的依戀。第一件作品「外婆的海棠花」讓她在畫中揣摩了許久許久,終至感動到落淚;第二件作品「外公的蘭花」也是她在忙碌的實驗室生活之暇緩慢地完成的。
30歲那年的低潮與轉機
實驗工作有段時間非常忙碌,以至於很久沒去畫室習畫。某天,沈老師捎來一個令宛菁驚喜的消息,沒料到擱置在老師家的畫作居然被某位畫廊經紀人欣賞,並問是否有意願辦個展。温宛菁和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,只是一笑置之,但時隔半年後,因為夜以繼日的實驗工作和心理的壓力,讓宛菁的身體不堪負荷而造成胃出血,正好此時也被教授告知在中研院努力多時的實驗失敗。頓時,宛菁的心情跌入幽谷,原以為自己會一直順遂的走這條喜歡的路,沒想到在這時候遇到了瓶頸!人生的低潮讓宛菁有些喪志失意,此刻半年前的一笑置之湧上心頭,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要讓30歲的自己做點不一樣的事情,於是便規劃了自己嶄新的人生方向——先畫出心中的感動吧!
與東部的機緣,被踢離原本的軌道
在研究所灰心喪志的那段時日,宛菁心中的鬱卒難解,於是常跑去她最熟悉的東部海邊沉潛,蒙受燦爛陽光的撫慰。沒想到因此慢慢地與東部的原住民部落有了連結,而開始認識了令她著迷的原民文化,起初是受人之託寫了東部的部落故事,後來因為東部發展條例的討論而變成義務志工。有一段日子,白天她在中研院趕實驗,晚上則是趕去參加「東部議題」校園巡迴的分享講座;而在NGO組織裡認識的老師也邀請她一起做宜花東的能源研究。諸多的機緣讓溫宛菁被踢離原本的軌道,嘗試了許多新的可能性;但她認為自己並沒有放棄生物醫學研究,只是單純的希望透過展覽,將這些年對於東部的光影、親情的追憶呈現出來,將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。(文:金車文藝中心)
温宛菁簡歷:
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,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,但直至臺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,卻未畫出一張人體素描。之後,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,用螢光顯微鏡試圖解析肉眼看不見的生命奧祕。某日,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,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,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,成為左手拿解剖刀、右手拿畫筆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「玩人」。
近年,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民生態智慧,常在東部追逐燦爛的陽光,留意身邊的尋常之美,而恣意揮灑在畫布上。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,與一起生活的人分享。

第三類組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
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:
公視新聞網 ( http://news.pts.org.tw )
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( http://pnn.pts.org.tw/ )
PNN 粉絲專頁 ( http://www.facebook.com/pnnpts.fanpage )
PNN Youtube頻道 ( http://www.youtube.com/user/PNNPTS )
PNN Justin.tv頻道 ( http://zh-tw.justin.tv/pnnpts 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