❝ 人與土地的連結,始於足下。 ❞
多年前從未接觸山林的時候,可說是對於土地的認同感很薄弱。當你問我台灣有「哪些山」,幾乎只能說出台灣最高峰玉山,也對於台灣的自然環境一知半解,所有的資訊來源大多都來自於求學時的地理課本。然而自從開始登山後,發覺在山行之間所獲得的,不僅僅只是美景,更多的是走在土生土長的土地上產生的情感連結。
穿梭在那些過去從未探訪過的森林、高山,感官及認知一再地被顛覆和更新,以前完全無法想像自己的家園上有這些高山絕景。最明顯的改變是,不再認為那些事「與我無關」或是「距離遙遠」,透過雙足一步一步踏出了愛山的這條路,更能夠感受到與這片土地的關聯性,也開始漸漸了解如環境保育、動物保育等相關議題,並有一種熱誠在心中燃燒,希望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。
今年第五度舉辦的 HOOD to COAST Taiwan賽事起源於美國,在世界各地舉辦大大小小的接力賽事,自台灣站開辦以來,都以「一生必跑」、「越山向海」為號召,讓大家在跑步的過程中飽覽山與海之美。而今年H2C和千里步道協會共同舉辦了賽事前的系列活動:「步道走讀」及「手作步道」活動,將從自然、人文與歷史三者的不同角度去認識H2C賽道將經過的古道。
何謂 #手作步道? 手座步道的「手作」是一種精神——以「手」能作的角度,去思索步道的設計、施作與維護。如何就地取材、使用在地的手作工法去維護與修復步道,並且不傷害環境,是十分值得學習的一堂課。
#步道走讀 將會一起走訪「新竹石峎古道」,透過歷史的角度深入了解步道,除了周邊社區的人文特色導覽外,也會有在地農場的手作活動體驗。身為時常在步道上往返的人,一直很希望能夠體驗看看手作步道的活動,所以獲得這次的合作邀約,真的是很興奮!😀
目前已經開放報名講座以及步道走讀活動,而我們也會擔任這次活動的嘉賓,和大家一起走訪山林,體驗在地的系列活動,歡迎有興趣的大家一起報名參與喔☺️
▲ 活動資訊 ▲
- 9/24步道講座
時間:19:00-21:00
地點:YYsports竹科概念店2F教室
講師: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徐銘謙老師
- 10/03步道走讀
時間:2021/10/03 08:30-15:30
地點:新竹石峎古道
費用:$500元(講座+走讀組合),活動上限30人
活動報名請點此連結👉 https://bit.ly/3E48Bdo
何謂自然人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
文學走進地方:談「地方文學獎」 ◎責編/宇路
在談「地方文學獎」之前,要先說什麼是「地方」。「地方」是人文地理學中的重要基本概念,很簡要的說,它包含了「空間」、「地景」以及「地方感」三個要素,更廣泛而言,在一個地理範圍內,其自然環境、人為建物等物質條件,以及語言文化歷史、政治社會、人與空間的互動和人賦予空間的特殊意象意涵等社會建構,都包含在「地方」這個概念當中。(註一)
對於「地方」一詞有認識後,再說到文學。在台灣,所謂的「地方文學」或說「在地書寫」,這樣的文字可能在日治或更早在清代就已經開始,然而有意識地將地方的自然、人文、歷史書寫進文學作品,自台灣本土化運動後才大量發生。至一九九〇年代,各地縣市政府因應這股風潮,陸續舉辦地方鄉土文史誌、縣市文學獎(註二),時至今日,除了臺北、新北、臺中、打狗鳳邑(高雄)等大城市的文學獎,亦有竹塹(新竹)、夢花(苗栗)、蘭陽(宜蘭)、磺溪(彰化)、雲林、桃城(嘉義)、南瀛(臺南)、菊島(澎湖)、浯島(金門)、馬祖、後山(花蓮及台東)、玉山(南投)、大武山(屏東)文學獎等,幾乎都以該縣市舊地名或特色為命名,惟桃園以知名台灣文學人物鍾肇政命名,也有非縣市政府舉辦的小區域文學獎,如阿里山文學獎。這些地方文學獎,以投稿者資格限制(當地戶籍及就學就業身分)或是主題限制,即便無硬性的主題限制,書寫該地方相關的主題也較具評審優勢。
地方文學獎的制度,也造成了部分投稿者「鑽漏洞」的現象發生,經過內容模糊化、替換關鍵字等處理,就能將原本投稿甲縣市的作品投稿至乙縣市,加上地方文學獎的得獎門檻通常較全國性大型文學獎低,而有「爸爸分身」和縣市文學獎獎棍名單這樣的情況發生。(註三)但是,地方文學獎是否就沒有優秀的作品?倒也不盡然,況且一篇文學作品本來就不會只有一個主題,以李家棟於後山文學獎的得獎作品〈環礁裡的提琴〉為例,書寫綠島政治歷史事件,假設有報刊雜誌或獎項徵稿「白色恐怖」主題,只要不違反一稿多投和不可抄襲的原則,依然可以投稿,而相類似的白色恐怖事件,也不會只有在綠島上發生。
在每個縣市都有至少一個文學獎的今天,或許我們該思考的不是如何阻止獎棍狂掃地方文學獎,而是去思考究竟何謂地方?如何在文學作品中凸顯在地性,乃至於讓讀者在文學作品中,讀到「地方感」並產生地方認同?我想這才是最根本,能讓文學走進地方的方法。
註一:參考《地方:記憶、想像與認同》(Place: A Short Introduction),Tim Cresswell著,徐苔玲、王志弘譯,2006年,群學出版。
註二:參考Youtube影片「一個人的散文裡面有好幾個爸爸?為何文學獎難以阻止『獎棍』」,來源《朱宥勳使出人生攻擊!》頻道,影片連結:https://youtu.be/f7_JCpT09iI。
註三:同註二。
--
美編、圖片來源:靖涵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c__nh_n/
--
|#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|
2002年府城文學獎新詩正獎,其中一行只有14個「哈」和12個連在一起的驚嘆號!!!!!!!!!!!!
——By 小編A
#地方 #縣市 #地方文學獎 #地方感 #在地認同
https://cendalirit.blogspot.com/2021/03/20210301-2.html
何謂自然人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
明天即是【百工裡的人類學家@高雄SOGO誠品】十月活動,你已經閱讀了這次講者鄭陸霖老師的《尋常的社會設計:一位任性社會學者的選物展》
這篇來自【OKAPI】上鄭陸霖老師的專訪,分享了他如何從社會學的角度思考設計,也讓我們看到設計出來的物件不只是用來消費,更帶來了整體社會的發展及變化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百工裡的人類學家@高雄SOGO誠品】十月活動
主題:《尋常的社會設計:一位任性社會學者的選物展》新書分享會
「設計」已經成為人類文化與社會的重要機制,我們都需要有洞察的眼光來認識設計。實踐大學工設系副教授鄭陸霖老師將分享新書《尋常的社會設計》帶我們看見日常、周邊、生活裡的各項設計,以及我們又是如何受到設計的影響。
分享人:鄭陸霖(實踐大學工設系副教授)
主持/對話:宋世祥(【百工裡的人類學家】創辦人)
時間:10/30/2020 1900-2030
地點:高雄SOGO百貨12樓 誠品書店 書室
入場:免費,但請配戴口罩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「社會」與「設計」這兩個領域,就像是遠在斜對角的雙生子──鄭陸霖說,這兩個看似各自獨立的領域,其實共享同一個養分基礎:「人」。從人延伸出來的一整套關係,含括了人與社會、人與自然,人與自我/身體。而「物」的使用行為,是身體的自然需求,這些需求一方面來自感官的感知,一方面來自外在文明文化的規訓。因此,探索物與人的關係,就有如日語中的「物語」──以物的話語來訴說人的故事,這即是本書的起點。
以「設計物語」展開的五件選物,都與個人、人的行為、人的社會與歷史有緊密關聯,包括:榔頭(人類的第一個工具、並開展了工具文明),地圖(象徵人類透過設計馴化了環境)、地球儀(開啟了全球想像)、手推車(象徵消費者的身體自由),以及掃地機器人(暗示人類的最新馴化技術)。鄭陸霖藉由這些從遠古石器時代橫跨到今日的物件,提出對「人本主義」的反思。
「當代設計談人本主義的時候往往流於工具化思考,認為設計是為了解決人的問題;但是,回到人的需求本身,這個『人』,應該是一種『複數』的概念。」鄭陸霖指出,因為「社會」是由複數的人所構成,所以設計應該要更落地、更近身、更具有經驗的共通性。是以,做為第二造物者的設計人,應該打開自己的五感,去感受自己之外的「複數的身體」。
何謂「複數的身體」?指的是,如果搭乘時光機回到石器時代的現場,也還能感受到人類第一次握住榔頭時、手指肌肉的感覺;若回到現下此刻,則是能進入「問題的現場」,包括眼前的環境與使用者的「身體感」。好比,設計者若不理解盲人的需求與周遭相應的反應,如何能設計出好用的盲人公車亭?
「我想溝通的其實是最簡單的概念:設計的現場就是身體的現場。」鄭陸霖說,「能夠真正進入現場、回應共通需求的,就是好設計。」
(以上引用網頁原文)
https://okapi.books.com.tw/article/13742
何謂自然人 在 永豐立銀有限公司- 大家知道什麼是自然人憑證嗎 ... -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
大家知道什麼是自然人憑證嗎? 知道自然人憑證其實有很多好處嗎? 在傳統幫您查詢信用報告資料與勞保資料, 都必須要跑郵局查信用報告資料表,再跑去勞保局調資料要 ... ... <看更多>
何謂自然人 在 法人與自然人之不同??? -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
自然人 ,就是我們一般所理解的人,有名有姓,受法律的管轄的人。而法人,是指因為法律規範的範圍或體係內的非自然人,因為在此範圍或體系內可享其權利,也被要求盡其義, ... ... <看更多>